独步游戏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通行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613|回复: 0

[转帖] [10.8]有人说我们这一代别说信仰,连迷信也没有——至90年代出生的人,有点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0-8 18:25: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有人说我们这一代别说信仰,连迷信也没有。

  呵呵,这话的确颇有几分道理。(至于为什么有道理,稍后再说)建国前,中国人的思想是在近百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酱缸下扭曲、霉变、畸形的思想。鲁迅认为,医治“身体”不治本,只有重铸灵魂才能使中华民族真正崛起!同样,德国在普鲁士时代是个庸人气息弥漫的地方,连歌德也不例外。但经过贝多芬、巴赫等大师的洗礼,经过黑格尔、费尔巴哈等哲学巨匠的批判,经过马克思、恩格斯等革命者陶铸,百年之后的德意志民族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具创造性和进取心的民族之一。中国经济的改善只是为发展提供了条件,文化不是经济的派生物,正如精神文明不是物质文明的简单派生物一样。那种`唯生产力是图就可解决一切问题的方法并不全对,经济只是“基础”。文化繁荣不会`随经济发展自动到来,就象旧中国革命条件成熟但没人发动就不会有革命一样。如果不能发展、繁荣我们自己的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瘸腿的中华民族将很难真正崛起。建国后,举国信仰马克思主义   。但是,一段时间之后的“那段历史”检验了我们,而结果,是大家都知道了的。教科书有一点说的没错,把它定义为内乱。那是一小撮封建法西斯主义者的一次疯狂表演,他们“扛着红旗反红旗”,煽动群众,把“那段历史”从正确的文化之变革变成了内乱。

  更关键的是谁都不知道如何弄清“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革命的首要问题”:谁是“走资派”?谁是“反动学术权威”?没法判断:按今天的标准看,那时的官员个个都是清官,没一个够资格算坏蛋。所有的官员都一样地说拥护毛泽东。要从这里边挑出坏人来,靠X光都分不清。这就好象两军交战,一样的外观,一样的服装,一样的语言,一样的口号,一样的目标,到底谁是敌人?谁是自己人?当兵的说不清,当官的也说不清,结果净是自相残杀,净是好人打好人,打来打去打得好人都学坏了。大家都受不了了,都觉得是毫无意义的瞎折腾,于是集体抵制了。遭到群众普遍抵制的革命当然进行不下去,失败也就不可避免了。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形势的发展,人们忽然发现,“那段历史”的原则不再是那么荒唐无稽、那么不可理喻了。相反,当初死活弄不清的东西现在竟然渐渐清晰开朗起来了。如果不会上网不上网,那什么都不必谈了:落后于时代、属于上个世纪的老古董,。“厉股份”说“要顶住互联网”,这相当于工业革命初期手工业作坊的工人闹着砸机器,属于对抗科技文明。如此被现代科技淘汰的活化石、兵马俑、木乃伊一般的“学者”,如何“代表先进生产力”? “那段历史”是“充分发动群众,自下而上地、全面揭露社会的阴暗面”。当时没有互联网,只能采取“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的形式。如果会上网、天天上网呢?那就恭喜了:您口头上也许在否定“那段历史”,但行动上却在天天积极参加着当代的“那段历史”呢。“那段历史”要打倒谁?“走资派”和“反动学术权威”——窃取了“硬权力”和窃取了“软权力”干坏事的。当年“那段历史”要打击的,正是最令今天中国老百姓咬牙切齿恨之入骨的。他们的本质和危害,毛泽东早在四十年前就已经看透了。从这个角度讲,“那段历史” 的原则错了吗?毛泽东“那段历史”的理论太超前了,远远超越了当时人们的领受能力。俗话说,领先时代一代会被当成天才,领先时代三代则会被当作疯狂。毛泽东的“那段历史”正是这样。当时并不具备革命的条件,几乎没有人能理解“那段历史”,当然更不知道该如何干,干起来岂有不乱之理?超越时代、得不到老百姓的拥护的“那段历史”在当时只能失败。

  当年的耶稣被钉死了,其信仰却复活了,曾经欢呼处死他的人的后代不少人后来却皈依了基督教,也算是一种历史的讽刺。更讽刺的是,同样的情况正在中国重演。毛泽东的“那段历史”也如同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之后又复活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的进步,尤其是互联网的普及,“那段历史”的正面意义越来越明显。当时因技术条件限制而做不到的,现在不在话下了。当时人们不理解的,现在都不难理解了。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认识到“那段历史”的积极意义了。“那段历史”这个字眼虽然现在被妖魔化了,让不少人一听就要跳,但其实质内容已经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在中国人的政治生活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九十年代中国的强迫征地、强迫拆迁、下岗、买断工龄、贪污腐化、国有资产流失、贫富极端分化等等比现在严重得多,嚣张得多,引起的社会关注却比如今少得多,遭到的抵制更没有今天这么大。为什么?当时互联网在中国不普及,没有“网上文革”,把握着“话语权”的“主流精英”严密封锁了消息,颠倒了黑白,一切矛盾都被掩盖了,任凭他们“杀人如草不闻声”。而今天不同了。有了“网上革命”。“主流精英”的话语垄断和信息垄断被打破了。他们想为所欲为不那么容易了。他们不能象以前那样呼风唤雨,招摇撞骗了。没有互联网,他们说什么是什么,神气活现,傲慢嚣张。现在呢?“主流经济学家”、“主流精英”这些词汇不是已经臭不可闻了吗?“重庆钉子户”僵持了几年,网上一登,半个月解决问题。这一切都是谁的功劳?互联网——“网上那段历史”。没有互联网,指望平面媒体发善心,能有这样的局面吗?对比九十年代和今天的现实,现在人们还离得开这种“网上那段历史”吗?


  我们可以看到,“革命”是失败的,原因就在于群众(特别是青年学生)没有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就是说没有真正的信仰。文化之革命,首先要革的恰恰是自己。人民是伟大的,但并不代表他们不会受蛊惑、不会犯错误,革命,其实首先要革的是自己,就要在不断的学习中纠正思想,排除教条主义、形形色色的修正主义、“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彻底打破对资本主义的幻想。否则,不先革自己,“革命”也将变得一片混乱,造反派恶劣活动居然能蛊惑如此多的善良群众(特别是青年学生)就是明证。以上就是那段历史给我们的教训。

  改革开放前,我国的主流文化产品主要以本国自创和引进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产品为主。民族的解放、国家的独立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政策是的社会主义文化空前繁荣。文学作品主要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反映了以保尔柯察金为代表的进步青年在革命战争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真实生活,青年的情感、挫折、奋斗都有体现,属于正面形象的保尔也在于冬妮娅的爱情前犹疑过、在疾病面前懦弱过、在爱情与事业的抉择前痛苦过,他并不是一个高大全的人物;《牛虻》、《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小二黑结婚》、《骆驼祥子》则反映了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的压制与摧残,歌颂了苦难中人性的光辉(善良的知识分子“好事情”、正直的老工人格雷戈里),揭露了苦难中人性的扭曲(变态的虎妞、由善转为无赖的祥子);《李双双小传》、《创业史》则塑造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人民克服困难、努力拼搏的形象。这些我们现在看来有些粗糙的东西在那时却绝不亚于当今的流行歌曲,我不愿意把这归于什么意识形态。这一切都是因为那真的不是宣传,他们写的就是当时的生活。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真的曾经有一个时代,他们人人以劳动为荣、以爱国为荣、亲如一家。我们不能理解,只不过是因为那不是我们当下的生活。正是这种文化,让不可能变成了可能:新中国在苏联技术援助和部分物资援助下在一五计划中将150多个工业项目建成;两弹成功时间在五常中最短、对印自卫反击战,同等兵力,敌人在空投补给、坦克支援的情况下依旧被我军轻步兵(携带少量无座力等轻便小火炮和步兵轻武器)和炮兵击溃。。。。。。

  然而这一切都被“突如其来的事件”改变了。“领导人”对那段历史有着“痛苦的回忆”,于是毫不犹豫地将历史的钟摆狠狠地击向了另一面,改革开始了。“那段历史”打碎了我们心中仅存的“信仰”(也许说是“神话”更恰当),加上“猫论”的提出,中国进入了一个思想与文化“爆炸”的时代。开放带来的,有优秀文化也有腐朽文化。青年文化相对于主流文化来说是一种亚文化,那么我们看看几种红得发紫的“文化”到底是什么东西。

  朋克与非主流。这应当说是“垮掉的一代”的分支。起源于美国五十年代冷战与麦卡锡主义(类似一场内乱,比某些东西有过之而无不及,只不过这是反动思潮而已)横行的时期。他们崇尚奇装异服:特大耳环、大提包、炭黑似的眼影、裙子加紧腿裤、粉色与黑色搭配。。。。。。所有能想得到的怪都有体现,他们反叛、不羁、不问世事,只在乎自己的一片小天地的阴晴云雨,以此来抵消悲观和焦虑情绪。但时代证明这只是一场闹剧,它也是和消费主义相挂钩的,他们的生活与消费方式将变得奢侈、浪费、颓废(因为这些东西不断“推陈出新”,价格不菲,而且从不把耐用当标准,经济上的紧张将会导致犯罪率的上升,对道德底线的突破程度更令人匪夷所思),看看美国电影中反面人物都穿什么就知道这种思潮的后果了。

  “哈某某”。这倒是自成一家,源于我国曾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背景。某英语教材的作者在一次集会上如是说“我们要学好中文,但我们不要“中国肌肉”,我们要“世界肌肉”,学好英语,让我们赚欧洲、美国、日本的钱!”全场也以山呼万岁的架势应和着一齐喊。这其中虽然以学好中文为挡箭牌,但实际上却是具有进攻性`的殖民地话语借尸还魂,以民族主义的脸粉墨登场。一方面流露出对曾经所受侮辱的不满与自卑,另一方面显露出对殖民霸权的崇拜。哈文化对于外来文化的吸收与崇拜是无原则的。至于危害,下面这段话讲得很清楚“须知,任何文化产品都是宣传某种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工具。当观众只享用它们的同时就会不自觉地接受他们的思想。长此以往,观众的思想将极有可能被彻底“洗脑”(晕,当然前提是只看日漫不看别的东西,我想这只看日漫的可能性很小,哈哈)。这种影响看似微乎其微,但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量变最终将会成为质变,对面的“老大哥”的教训不是没有过。近年来,书店.报亭中介绍日漫的书越来越多,非常畅销;中国某权威文艺报纸对大量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日本动漫人物在“我最喜爱的是大动漫人物”中十席全占;广电总局去年推出黄金时段禁播境外动漫的命令更是受到了大量漫迷的反对(本人也对这决定没什么好感,文化问题光堵截是堵不住的,这在下一篇中还要细讲),可见日本动漫的影响力已经很大,并逐渐开始控制一部分观众的口径了。刚刚提到的政策还受到了没有理性思考就胡乱发表的.完全骂街式的“檄文”的征讨。有理有据的批判,说明他们还在理性地思考这政策客观上的对错。但那骂街式的征讨,就是一种近乎条件反射的本能反应了,这,恐怕就是这一部分观众产生质变的标志了(盲目崇拜,失去思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通行证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独步游戏 ( 京ICP备10038837号 )|

GMT+8, 2025-1-11 07:41 , Processed in 0.03895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